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动态

新能源时代即将到来

文章来源:《财经》杂志 | 发布日期:2017-06-12 | 作者: | 点击次数: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的能源转型。一次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煤炭的大规模利用为主要标志,人类从薪柴时代迈入了煤炭时代。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以发电机、内燃机等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超过了煤炭,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这期间,电力作为清洁、便利的二次能源,改变了人类能源使用的方式。

两次能源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其本质都是消耗化石能源,资源储量持续下降,开采和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技术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以风电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首次超过常规能源发电装机。全球173个国家制定了自己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新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欧盟计划到2050年时,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75%。瑞典等国家明确提出到2040年前后,电力消费100%来自可再生能源。中国政府也明确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力争达到50%。从目前的情况看,有希望提前实现这一目标。

新能源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绿色、低碳,风电光电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友好。二是不存在资源枯竭的风险。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相比,风力和太阳能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016年全球终端能源消费可折算为112.81万亿度电,而全球的风能资源按1000利用小时计算每年可以发电1640万亿度,陆上(南极洲除外)太阳能资源按500小时计算可以发电3195万亿度以上。三是能源价格下降。前两次能源革命,替代能源的价格都是上升的。而在新一轮的能源转型中,由于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的生产边际成本趋近于零,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带来的单位造价持续下降,用不了多久,新能源的使用价格将全面低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价格。

展望未来,一个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将使人类大大减少甚至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全球总体能源利用率将大幅提升,能源供应将更加安全可靠,能源价格将更加低廉,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变暖的态势将得到有效遏制,在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消除贫困,实现能源消费公平。

储能产品的普遍使用,将改善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传统电力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从安全性、可靠性的角度留有大量备用的空间,部分设备低效运行甚至闲置,存在很大的浪费。储能技术通过在发、供、用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减少系统冗余和备用,提高电力系统设备利用率。同时,延长升级改造的周期,从而降低投资和用电价格。

能源变革将把人类生活带入一个全新的电气化时代。一方面,风力、太阳能的电力生产方式更加简单,无需通过高温、高压蒸汽及磁场等复杂过程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大量的燃烧及旋转设备将被取代。

另一方面,在占石油消耗约70%的交通运输领域,氢能和蓄电池将取代内燃发动机作为动力,车辆内核设计全部实现电气化,构造简单,易于维护,所有与内燃机相关的技术和设计技巧全部不需要了。德国已计划到2030年停止销售燃油汽车。大量清洁廉价的新能源的供给,无疑将增大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新一轮的能源革命,还将推动水能的发展,水电站能够大规模的储存能量,可以和其他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电站进行多能互补,以发挥其储能优势。如海水淡化。目前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面临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海水淡化是解决缺水问题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它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目前生产成本还比较高,不能普遍推广应用。当新能源的价格足够低廉,加上技术的进步,将当前每立方淡化水的价格降到与使用地下水或地表水持平,甚至更低,海水就可以大规模利用了。那时,不仅可以解决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可以通过管道从沿海将淡化水输送到干旱、沙漠地区,实现“荒漠变绿洲”的梦想。

按照设想,当新能源的输送比例较低(30%以下)时,可以利用现有的火电机组调峰配合消纳。五年到八年后,新能源的输送占比越来越大,储能技术将担当调峰主力。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带来的单位造价持续下降,用不了多久,新能源的使用价格将全面低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价格。

能源革命的新时代寄托着人类的希望,但变革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文明演进的高度,携手协作,扎实推进。与人类历史上的前两次能源变革不同,中国有能力成为这轮能源革命的主要推动者。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