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技术

用建筑垃圾造“海上城市”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 发布日期:2008-03-12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汽车从海边出发,驶上一座长长的跨海大桥。蓦地,一望无际的大海深处,一座海上城市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里有高档的宾馆、写字楼,有时尚的购物中心、超市,有舒适节能的住宅,还有大片绿地、沙滩、公园以及游乐场所。住在由风能和潮汐供暖、制冷的房子,每天呼吸海风吹来的新鲜空气,晚上枕着涛声入眠……

    这是海市蜃楼?还是科幻小说描绘的画面?都不是,再过10年或15年,这幅美妙的景象很可能就在上海变为现实。

    昨天,来自杨浦代表团的市人大代表张有份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尽快规划研究建设“海上城市”,拓展城市空间,而建造海上城市的材料,可用城市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和海上疏浚物,以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核心内容  在浅海海域中建人工岛

    张有份是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原局长,从事海洋研究、海事管理30多年。第一次当选市人大代表,他带来了同事们多年研究的成果。他说,“海上城市”是指人类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在海上建造城市陆地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在浅海海域中建造人工岛。

    目前,上海发展最大的瓶颈是空间,上海土地面积总共6700平方公里左右,现在的常住人口已超过1800万,几年后将达到2000万,有限的土地无法承载这么多的人口。今后怎么办?向“天上”要空间,上海的高层建筑已经太多了,整个城市成了水泥森林;向“地下”要空间,数百公里的地铁、隧道、大量人防设施、商业设施把上海的地下空间利用得差不多了。张有份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要空间,势在必行。

    提到向海洋要空间,人们一般想到的都是围海造地。近年来,上海也通过在长江口围垦,得到了一些土地。但是,专家指出,围海造地过多,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较大。如果以建造和大陆距离相对较远的人工岛的方式来扩展空间,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专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建设海上人工岛的设想。1998年是国际海洋年,上海举办了一个国际海洋展览会,东海分局完成了《上海海上人工岛建设研究》的课题。当时提出的是人工岛的概念,借鉴了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如荷兰和日本。日本的神户就建了3座人工岛,神户人工岛上有中心公园、居民住宅、工厂、宾馆饭店、海港码头、医院诊所及各种俱乐部。无人驾驶的全自动电车,每天经过大桥来往于神户和人工岛之间。

    近几年来,人工岛又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和时尚的内涵,产生了“海上城市”的概念。阿联酋迪拜正在建设的棕榈岛工程、世纪地图岛工程,均为填海建成的海上城市,极为壮观,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荷兰也在建设郁金香海上人工岛。

    张有份说,在我国,“海上城市”建设尚无先例,但三亚、厦门、青岛、天津等城市已开始规划研究。长江口及杭州湾地区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上海建“海上城市”,有着特殊的意义。上海可通过2-3个五年计划或更长时间,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海上城市。

    一个亮点  用废弃物作为填充材料

    “海上城市”计划的另一个亮点是用废弃物作为人工岛的填充材料。[NextPage]

    张有份说,上海城市建设和拆迁改造等产生的巨量垃圾,成为占据城市空间的累赘。据统计,上海每天产生建筑废弃物约3.7万吨,约为生活垃圾的3.5倍,占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的30%。整个“世博工程”预计也要产生4000万吨的建筑废弃物。未来处置这些废弃物,上海估计要投入200亿元巨资。此外,由于航道整治、港口码头建设、河道防洪整治及改善水环境等,每年从内河、河口海湾等地清除的疏浚物数量也十分惊人。疏浚维护长江口、杭州湾等港池行道的疏浚物泥沙,每年约有4000多万立方米。这些疏浚泥绝大部分被倒入海中。城市固体废弃物和海上疏浚物的出路何在?

    能否利用建筑垃圾等废弃物来建造“海上城市”?

   答案是肯定的。新加坡从1999年开始在南部约5公里的海上建造了一座名为“实马高”的岛屿,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几乎全部由垃圾堆成的人工岛,可以填埋垃圾50年。岛上分成11个区,每个区里都储存着新鲜海水以备埋置垃圾。每天,焚化后的垃圾灰尘和无法焚化的垃圾被送到岛上填埋。当一个区的垃圾填到二三米高时,就铺沙种草,然后再继续埋置垃圾。当垃圾埋置到30米高时,就在上面栽种植物。经过几年的建设,实马高已成为一座“海上公园”。

   所以,上海建设“海上城市”,能够为大量建筑垃圾寻找到最佳处置方法,通过填海造地,变废为宝。人工岛的主要类型有围海式、桩基式、浮体式、自升式等。

   去年12月,上海市发改委、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以及奉贤区共同召开专家咨询会,作了概念性研究。参加咨询会的4位院士对这一设想十分赞赏,认为建造“海上城市”在技术上不存在障碍。

    本次两会上,这一议案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等11位人大代表的附议。代表们认为,建“海上城市”,有利于拓展上海城市发展空间,实现人口导入,同时,可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促进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拓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总体布局  一座大桥连起5朵“白玉兰”

    张有份代表提出,上海的市花是白玉兰,所以,“海上城市”不妨建成白玉兰形状。具体实施分为核心区人工岛、“海上城市”主体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三部分。位于杭州湾北岸毗邻奉贤区的海域具有建设“海上城市”的独特优良自然条件,具体选址可考虑海湾镇“碧海金沙”正南一侧约3-5公里海域,占海面积约6.5平方公里。远期构想的总体布局为“一枝五朵”——即一座海上大桥连起的5座白玉兰状的人工岛;近中期重点规划研究的是第一座白玉兰状“海上城市”。

    第一座海上城市的形态布局是“一岛两桥、一轴四区、两环两园”,可用陆地面积4.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2平方公里,可容纳5-8万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