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117111534.jpg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技术

河南农村沼气发展快 为民办实事让民得实惠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 发布日期:2008-01-15 | 作者:田宜龙 | 点击次数:

大河网-河南日报工本报记者   田宜龙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生态文明等重要论述。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增加农村沼气投入。”

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项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作为十件实事之一要求抓好。目前,全省农村沼气已经发展到238万户,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节能减排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为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回顾、总结我省农村沼气建设的新成就、新亮点、新经验,进一步推动我省农村沼气建设健康稳步发展,本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

四年增加200万户,增量居全国首位

新年伊始,一个喜讯在中原大地上传递:全省农村沼气迅猛发展,2005年突破100万户后,今年又迈上了200万户的新台阶。

据河南省农业厅最新统计,2007年,全省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5万户,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作为十件实事之一的全年50万户沼气建设任务,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发展已达238万户,占总农户的12%,占目前适宜发展农户的20%,占全国户用沼气总数的近1/10。新增农民沼气生产工3232人,累计达到20061人,建设村级服务网点2036处,累计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901处,池容25.6942万立方米,同时扩大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规模,年促进农民增收节支20多亿元。目前,全省已有商丘、周口、新乡、南阳、洛阳、安阳、驻马店、平顶山、郑州9个省辖市沼气用户超过10万户,从2002年的不足30万户,到今年的238万户,我省农村沼气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四年间增加了213万户,增量居全国首位,总量居全国前列。

我省农村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全国关注。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我省进行工作考察时,来到商丘市梁园区刘口乡西刘村的农民家中,察看了以“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基本建设项目。

2006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我省考察期间,到孟津县送庄镇清河村,与村民座谈了解“三位一体”农村沼气建设情况。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先后来我省考察沼气建设情况,对我省发展农村沼气的做法给予肯定。

2006年11月,农业部在我省召开了全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名代表参观了我省农村沼气建设情况。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盛赞我省沼气建设:“综合了四位一体猪沼菜,创新了服务体系建管用。”

近年来,先后有广东、广西、山西等省市的十多个考察团来我省参观学习农村沼气建设的经验。

农村沼气建设已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为农民办好这件大实事

河南省委、省政府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把农村沼气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从2006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把农村沼气建设列入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2008年又一次将其列入,要求抓实抓好,真正造福于农民。

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省委副书记陈全国等省领导多次深入农户进行调研,对沼气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省政府连续三年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农村沼气建设。“但就沼气这么一个单项工作,连续三年以省政府的名义召开会议,在省农业部门是少有的,足以证明省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说。

我省还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沼气建设管理的意见和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把沼气建设与环境整治结合起来,与村镇规划结合起来,与污水治理结合起来,与生态村、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搞好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院等配套建设。

我省建立沼气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对全省沼气建设工作进行统一安排、统一指导、统一督察,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沼气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各地基本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全力抓的工作格局。

为把沼气建设这件实事办好,确保建设质量和农民长期受益,省农业厅高度重视沼气建设,尤其在国债项目建设上,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把沼气建设项目作为农业厅的工作重点之一,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把沼气项目做成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亮点之一,为此制定了《河南省农村能源项目奖惩办法》,实行和其他厅管农业项目捆绑式奖惩,印发了《河南省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检查办法和验收办法》、《河南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细则》,签订了责任书,层层落实。

省农业厅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管理办法,对沼气建设实行了旬报制、一线督导制、落后通报制、电话催报制等形式,并坚持统一组织检查和随机抽检相结合,对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严格督察。在建设中,各地十分注重技术服务指导,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同时,注重建池安全质量,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把好质量关。

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说,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省沼气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彻底扭转了一度在全国落后的被动局面。我省的沼气小公益项目、国债项目都经受住了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农业部的数次明察暗访,并得到了全国政协、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由于我省措施有力,效果明显,赢得了农业部的信任,在项目安排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据介绍,2003年我省沼气国债项目仅有27个县、215个村41793户,补助资金3343.44万元;2004年30个县、306个村41110户,补助资金3288.8万元;2005年增加到38个县、370个村57500户,补助资金4600万元;2006年更是达到72个县、1022个村140503户,补助资金11240.24万元,2006年一年的投资额超过了2003年至2005年三年投资额之和。

在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同时,我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沼气建设的投入。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沼气建设资金2.5亿多元。今年全省市、县两级财政共落实沼气建设资金2.7亿多元,其中市级1亿多元,县级1.7亿多元;有9个省辖市市级财政投入超过500万元。今年,省财政还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真正让沼气造福农民。另外,一些地方通过“亲情行动”筹资、扶贫资金、农民自筹、小额贷款等,初步形成了多渠道的农村沼气建设投资机制。

清洁家园入画来,增收致富喜开颜

农民群众是沼气建设的主体,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大力发展沼气的关键。近年来,全省各地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引导,让农民看到发展沼气带来的实惠,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沼气建设的积极性。去年全省新增55万沼气用户,国债项目示范户仅有14万多户,大部分是由农民群众自己投资、各级政府补助兴建的。

为了确保让农民长期受益,我省各地都重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在沼气建设物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少地方县、乡、村都建立了沼气协会,从建设到使用管理实施一条龙服务。洛阳市不仅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股份制和民营农村沼气技术服务体系的意见,而且还专门制订了2007年全市农村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周口市围绕“小沼气、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标准化建池、专业化施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沼气服务组织,较好地解决了群众买配件、维修、技术指导等问题。

“发展沼气和养猪,节省饲料能致富,利用沼气来做饭,既省煤来又省电。用了沼气真卫生,不生蚊子和苍蝇,家家都把沼气搞,减少污染空气好。”在我省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用自编的“沼气歌”来夸赞沼气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家里修个沼气池,等于有个聚宝盆。”省农业厅副厅长郭鹏亮说,我省农村户用沼气238万户,意味着全省有238万家庭主妇告别了做饭烟熏火燎之苦,每年可节约300万吨左右的标准煤,并促进全省农民每年增收节支20多亿元。同时,沼气用户使用沼渣、沼液可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对转变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环境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些地方把沼气建设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把沼气建设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展沼气发电、沼渣肥田、沼液喷洒等综合利用,使农民增产又增收,推进了沼气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内乡县牧原养殖公司在沼气建设中,突出综合利用,将沼气建设与畜、果、粮等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四位一体”沼气工程,利用沼气发电、沼液浸种、沼肥养鱼、沼液养猪、沼渣培菌、沼肥生产无公害林果、沼液叶面追肥等,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倪慎军,省农村能源环保站站长,自2003年以来,他一直在基层为普及农村沼气奔波。“小沼气,作用大,带给农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倪慎军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厨房、厕所、街道是农村的“三大脏”。现在有了沼气,为农村的污染防治找到了新的途径,变“三废”(粪便、秸秆、垃圾)为“三料”(燃料、饲料、肥料),许多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利用沼气的农户,养家禽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需煤,种菜不花化肥钱,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正是这小小的沼气,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我省很多地方的农民,把政府扶持的沼气池称之为“党恩池”、“富民池”、“幸福池”。

也正是这如星星之火般的沼气,点亮了我省新农村,使中原大地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环境更优美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