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今日聚焦

WBA:固体生物质是未来碳中性能源组合的基石

文章来源:全球先进生物能源 | 发布日期:2016-03-06 | 作者: | 点击次数:

世界能源协会(WBA)回应“大规模生物能源必须被可再生能源定义排除在外”这一声明。
    1 为了遵守巴黎气候协议,欧洲和美国应该利用更多的生物质

近来,美国引导非政府组织让欧盟停止支持生物能源的声明,是对全球生物能源的发展的一种威胁,是未来可再生能源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决策者遵循这条建议,那么本世纪的气候灾难即将来临。

世界能源协会(WBA)向美国和欧洲的决策者强调:提高可持续生物质利用,介绍化石燃料排放的碳税和反对忽略自然碳循环。就像WBA主席DrHeinzKopetz所说的那样:应该向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的国家学习经验。他们证明固体生物质是未来的碳中性能源组合的基石。

2 生物质能是碳中性的

利用森林生物质是碳中性的。木材所含的碳源于大气中的碳和然后被释放到大气中:微生物衰变、森林火灾或通过其能量用途。树木就像其他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形式储存碳。这个过程是由太阳能供电。如果人类不利用自然中的植物,那么微生物最终会将植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在不断生长生物质中的碳是天然碳循环的一部分。

3 化石燃料:气候变化的主因

这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之间的最大区别。在化石燃料中的碳如果人类不提取的话,它会永久地留在地壳。化石碳的燃烧:无论是煤炭、石油或天然气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每年导致300亿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因此,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上升,这将是为子孙后代巨大的负担。

认为生物质比煤的碳排放强度更大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一个燃煤发电厂产生1兆瓦的电力,那么292千克碳(1吨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相反,如果在生物质为燃料的发电厂中产生1兆瓦电力,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源于大气,再返回大气中,期间并没有其他从地面转移到大气中的碳传。从长远来看,与森林保护方案相比,生物能源反而更节约排放。

生物质发电的问题其实不是碳中性,而是低效率,如果热不与电力一起使用的话。因此,世界能源协会(WBA)支持热电联产机组,工厂的大小取决于商用热量-工业或区域供热系统。

4 森林可持续管理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全球的森林是碳的重要储存方式。这些储存可以随时间改变。增加森林区或每公顷的木材生物质,可以使碳从大气到森林的来回转变。毁林、森林管理不善或森林火灾发生影响即相反。这些变化不会改变自然碳循环。

为了避免森林到大气中的碳净转移,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森林。可持续生物质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如下:

·没有其他方式比在给定的生物系统收获更多生物质

·注重土壤肥力和水质的保护

·生物质利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这些都是任何可持续发展计划所固有的基本规则。国家政府、森林所有者以及私人必须遵守这些可持续森林管理原则。

5 最近基于非政府组织的美国生物能源的声明是惊人的

由非政府组织声明的逻辑后果是:不动森林的树木,直到老树腐烂或森林火灾来释放碳。同时,继续使用化石燃料来供热和发电等需求。遗憾的是,这策略其实包含了美国的能源现实,揭示这个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极高的。世界银行(2011-2015年)的数据揭示了这个问题: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生物质的可持续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必须通过各种可持续性的方案来解决。美国和欧盟对生物质利用率的增长将减少其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排放量。

6 借鉴实施气候减缓政策的领先者

瑞典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它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森林发展造纸、纸浆和能源。生物能源占超过30%的主要能源需求,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人均5.5吨,生物能源行业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另一个例子是巴西,一个经济发展强国。其生物能源在能源组合中占20%以上,人均排放量极低。此外,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生物质是主要的能源来源,排放量也是非常低的,但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首先要解决。在全球范围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应超过人均1.6吨,符合2℃目标。

那在美国是什么情况?其排放量比高度发达的瑞典高出三倍,比他们应该遵守2℃目标(the2℃target)高出十倍!化石燃料在能源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太高,固体生物质的贡献过低。

我们希望非政府组织以减缓气候变化为己任,向正在证明“固体生物质是未来碳中性能源组合的基石”的榜样国家学习借鉴。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