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质能 - 集成应用

神奇沼气池 农村聚宝盆

文章来源:广西日报 | 发布日期:2008-11-06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场景一:沼气池美化了村庄,增加了收入 

    到横县看新村,一路惊喜不断。前往横县石井村木祥屯的路上,沿途都是甘蔗和茉莉,村口竖着一块“限速10公里”的交通指示牌。进入村庄,流水潺潺,竹影婆娑,新居鳞次栉比,村容整洁美观。村道两旁种满了矮冬青,每个路口都有垃圾桶,鸡鸭也用细网兜住树杈来圈养,行走的狗儿都有漂亮的免疫耳标。几位老人坐在溪边的长椅上悠闲地晒着太阳。 

    听到我们的赞美,村支书麻昌日发出爽朗的笑声:“我们现在过的是香喷喷、甜蜜蜜、干净净的生活!这些都是沼气池开创的神奇!”麻昌日说:“没有沼气池,茉莉花不香甘蔗不甜,村子里猪粪牛粪淹没了脚!有了沼气池,干净了,方便了,节约了,茉莉花更香甘蔗更甜,猪越多越壮,人也有了很多想法。” 

    沼气池实现95%的入户率后,木祥屯建了污水处理系统,村边的溪水很快就清了起来。村民麻昌仪说:“沼气池让农村成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地方。” 

    场景二:沼气池凝聚了人心、推进了民主 

    武鸣县城厢镇七星屯村民组长苏茂慈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城里用管道煤气,我们用管道沼气,农民住上别墅,猪牛也跟着沾了光。人畜分居,猪牛也住砖房!”七星屯的别墅群远近闻名,两层半或3层半的小楼依山而建,分列5行,蓝顶白墙,煞是漂亮。楼群外围另有5排整齐的砖瓦房,村里的牲畜集中存栏饲养。 

    区、市、县林业和农村能源部门帮助修建这个以秸秆为原料的集中供气沼气池,以玉米秆、花生藤等农作物秸秆为主,年产沼气9600立方米、沼肥72吨,每天向24户村民供气,1立方米沼气收1毛多钱,每户村民每月花费不到30元。 

    一个集中供气的沼气池,把一个屯的人心也集聚了起来。从修沼气池到建新村,大家都是抡起膀子一块干,遇到问题就会坐在一起开会解决。“大家一起商量着办”成了七星屯的流行语。 

    场景三:广西小沼气引来世界瞩目 

    2008年7月20日,广西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国际论坛在南宁举行,同期,世界能源理事会亚洲地区工作会议一并召开。世界能源理事会副主席金英薰在发言中表示,正是冲着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我们来到广西举办这次会议和论坛。对于世界能源理事会来说,其成员国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出于对能源和气候问题的共同关注,我们力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寻找共同点,共同推进能源与气候问题向好的方向发展。广西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展示出的智慧让人钦佩,其做法也值得我们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2008年,建设20万座农村沼气池再一次作为自治区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大力推进。2008年,我区依托农村沼气产业建设农村生态家园,三个着力点就在于提升沼气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管理服务。根据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积极研究开发适应不同发酵原料的沼气新池型,以秸秆型沼气、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为重点,开辟沼气建设新阵地;由过去单一的县级服务站扩大到建立县、乡、村沼气协会,建立村级沼气服务网点,保证沼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入手,逐步发展成一项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产业,也成了八桂农村生态建设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成果。 

    记者点评:沼气池关系大民生 

    截止2007年底,广西历年累计建户用沼气313.71万座,占农户总数的39.21%,是全国沼气池入户率最高的省区。这300万座沼气池散布于广西的村村落落、家家户户之中,发挥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魔力。农民称它为“聚宝盆”,因为它把一根柴,变成了一方气一盏灯,一个干净的庭院,一条致富的新路,一片青翠的后山,一条跳跃的小溪,它不仅金子生出了金子,还生出了无价的生态与文明。 

    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已从单纯注重经济目标向“生产、生态、生活”多目标转变。农业部于2000年推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沼气池的带动下,广大农村实现了家居生活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并连带着改变了中国农村千年不变的生存状况和生产方式,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在农村实现城镇化的又一种模式,也激活了农村沉寂迟缓的文明神经,农民从沉重的生存负担中相对解脱出来,开始憧憬更富裕和更丰富的生活。 

    在农村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能源建设,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沼气池建设为引子,带动农村进行生态家园建设的热潮,其迅猛发展的事实证明,这种事物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一项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符合城乡统筹协调的发展观,是改善我区农村卫生质量的“清洁工程”;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也是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