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x86.gif
热门关键词: 广州能源所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能 小水电 天然气水合物

水电“科学发展”之争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发布日期:2009-07-08 | 作者:未知 | 点击次数:

金沙江两大水电工程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叫停后,有关水电开发的争论再次甚嚣尘上。有人反思水电开发的利弊,有人探求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有人抱怨环境影响评价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甚至有人为水电开发商们的“跑马圈水”和“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唱赞歌。

有趣的是,古时候的两个人,一个是拿着“矛”,一个是拿着“盾”相斗。而如今,争论双方拿的都是同样的武器——科学发展观。所不同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不同理解、解释和运用。

水电之争,到底谁在真正地科学发展?

该不该大力发展水电

潘家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利电力部原总工程师,水电开发的坚定支持者。

在潘家铮看来,“现在中国的水电开发既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指责。”在为《“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书所作的序中,潘家铮认为,中国有举世无双的水电资源,水电又是目前唯一能够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水电减少燃煤正是从根本上保护中国生态环境的重大措施。

“试问,人们能够提得出另外一条现实可行、在近期大量替代燃煤的措施来吗?有些同志不肯承认水电是清洁能源,试问水力发电排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废渣了吗?导致酸雨和温室效应的问题加剧了吗?”潘家铮说。

潘家铮甚至相信,在怒江适当建些水电站,改变不了洪水期江水咆哮奔腾的壮观景象,改变不了怒江大峡谷有雪山、陡坡、草原、急流的瑰丽景观,更不会使“三江”并流区的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丧失。

原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何耀华研究员以“三江”地区为例指出,“三江”水能资源丰富,但流域地区各民族人民贫困,科学文化发展滞后,几千年延续的毁林开荒、刀耕火种、陡坡种植、伐木取暖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许多居民失去生存环境,许多村落生产生活无以为继。

何耀华认为:“以遏制水电开发来谋求原始生态的保存,只能使贫困更加贫困,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就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2008年,水电发电量563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6.41%;火电发电量2779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80.95%;核电发电量684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99%。各界达成的共识是,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但以燃煤为主的电力结构一时也很难改变。

“火电最大的问题是破坏环境,风电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太小,核电最大的问题是不安全,而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能源最大的问题是效率低和成本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研究员王崇理说,“水电是电力中最经济和清洁的能源。特别像云南这样的水能资源丰富而又相对贫困落后的西部省份,水能资源的开发更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

但相反的观点同样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中心有关专家表示:“水电开发带来的益处毋庸置疑,但是对于每一个流域、每一个工程是否合理,怎样做合理等问题,如果没有全面的分析和民主的讨论便不可能得到公正而富有远见的结论。”

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玉歆称,实践已经反复证明,那种不讲科学、依靠头脑发热、大干快上的工作方式,尽管可以求得一时的轰轰烈烈,甚至是非常显赫的短期政绩,但从长远看,往往是劳民伤财,后患无穷,甚至损失惨重。

“我们期待新上的水电项目不但能有一个好的经济效果,同时也有好的社会和环境效果,不但功在当代,也要利在千秋。”郑玉歆说。

至于水电是否是绿色和清洁的能源,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易生毫不客气地指出,“水电不等于绿色能源”。认为水电是绿色能源,既不严谨又不科学。[NextPage]

郑易生解释说,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水电站,即便是“清洁”的,也不是“绿色”的,因为人们在获得能源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人类健康,也要追求河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郑易生认为,正是狭隘的“只问水头,不问生态”的“水能河流观”,仅看到河流提供能源的作用,而忽视了河流的生态作用,导致了某些人思维逻辑上的错乱。

开发水电,谁最得利?

主张大力开发水电的一方,最大的理由就是建水电站特别是大型水电站,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何耀华以怒江水电开发为例,举了一大串数字:

怒江十三级水电开发,年发电1029.6亿千瓦时,每年可为全国人民创造价值342.3亿元(电价0.35元/千瓦时,有效电量率90%),每年至少可增创国民生产总值5158亿元(按每度电创造国民生产总值5元计);东部地区可减少火电投资850.7亿元,每年节约标煤3705万吨。

何耀华称,对于怒江流域各民族人民而言,十三个梯级电站的开发,总投资896.5亿元,如果2030年前全部建成,平均每年投入30多亿元,国税年收入增加51.99亿元,地税年收入增加27.18亿元。巨额投资将扩大就业,按每投入20万元就可带来一个长期就业机会计算,896.5亿元的总投资,可带来448250个长期就业机会。同时,巨额投资还将带来地方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GDP的增长,促进财政增收。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教授缪家福认为,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的是发展。“虽然增长不等于发展,但增长却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

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长欧志明进一步解释说:“怒江水能资源开发长期规划与建设,相当于办起一所建设大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水电、环保前沿技术的引领下,培养出一大批工程、环保、经济等建设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出一大批有技能、守纪律的劳务大军。”

但反对者们认为,水电开发的好处不能一概而论。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教授陈绍军指出,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库淹没区在上游,而受益区主要在项目所在地、下游或受电区、受水区。这样导致由于居住的位置不同而效益分配不同,上游的移民可能因为土地淹没和家园被毁而产生次生贫困,生活水平下降,下游居民获得防洪、灌溉等效益,受电地区居民和企业因得到电力而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移民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1986年以前建设的8.6万座水库,在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水库移民遗留问题,产生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中国新能源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能源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能 源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新能源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综合动态 更多